制度缺陷
1.选举制度的缺陷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已说明,在民主制度下几乎不存在一种完全公正和有效率的选举制度。这也是选举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且,根据中间投票人定理,多数规则下的选举结果往往只反映中间立场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有时会连这部分人的利益也不能顾及。例如,在我国的许多基层民主选举中,采取简单多数制,当选的常常是一些能力一般、善于明哲保身的“老好人”,而那些出类拔萃、能力最强的人却当选不了。正是由于选举规则本身的问题,使得最终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最优。此外,利益集团对选举过程的介人以及互投费成票事问题,也说明了选举制度存在的缺陷。
2.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备或者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政治市场与之相同,在公共产品的需求反映和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首先,选民在选举政府领导人和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时,他们对于这些领导人和所做出的决策是否会充分地实现他们的预期,只是处于一种理想状态:其次,提供决*参考和监督信息的机构恰恰是这些政府机构,它们垄断了信息,使得选民在“光知的面纱”底下只获得十分有限的信息;最后,即使选民们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信们的利益需求,也会由于时间和其他政治因素,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理想预果发生偏差。
3.垄断配置低效率
从官僚机构运作的制度来看,官僚机构的生断性质和社会需求的显示方式必然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与私人企业一样,垄断会带来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但与私人企业又有着实质上的不同,即私人企业会在市场的长期竟争下和国家的反垄断法的约束下,最终会由于供给需求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而结東垄断现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然,某些自然垄断的行业除外。在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公共产品的总的需求是由众多的各不相同的个人需求按照一定的政治过程汇总而成的,其结果往往反映的是中间人的偏好;另方面,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往往也会为了政治利益,过多或过少地提供公共产品,甚至提供完全没有用的公共产品。
总之,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党是为了保证使自己能够连任的概率达到极大化进行决策的;选民则是根据自己的理想政策与现实政策的差别及成本问题而参与政治活动的;官僚却把追求自己组织的极大化作为目的而进行行动的;而民主制度又面临着互投赞成票.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客观现实。二、政府规模
日益扩大的政府规模与活动范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限的效能政府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既有历史现实的影响,也有理论上的促进作用。例如,世界银行在《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指出,各类国家政府的规模直接取决于为政府规定的作用和功能的大小,并认为这归根结底依然是-一个社会选择的问题。公共选择学派从政府行为的动机这-独特的视角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政府规模不断膨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