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义企业过程
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系统组每个成员均应全力以赴去识别它们,描述它们,对它们要有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BSP才能成功。
企业过程定义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这些决策和活动是管理企业资源所需要的。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由许多企业过程所组成。识别企业过程可对企业如何完成其目标有个深刻的了解,识别企业过程可以作为信息识别构成信息系统的基础,按照企业过程所建造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组织变化时可以不必改变,或者说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于组织。
任何企业的活动均由三方面组成;一方面是计划和控制;另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再方面是支持资源。这可以说是三个源泉,任何活动均由这里导出。
识别企业过程要依靠占有材料,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讨论商议。因为他们对企业的活动了解得最深刻。我们先从第一个源计划与控制出发,经过分析、讨论、研究、切礁,可以把企业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方面的过程。
识别产品与服务过程与此稍有不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均有生老病死,或者说有要求、获得、服务、退出四阶段组成的生命周期,对于每一个阶段,就用一些过程对它进行管理。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去摸清这些过程。
所列出的过程不一定很合逻辑,过程的大小也未必一致,这些均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大胆列出。对于产品和服务这条线所列出的过程,可以把它们画成流程图的形式,这有助于对企业活动的深刻了解,并有利于进一步识别、合并、调整的过程。
同样这种图也只是为了帮助深刻地理解企业过程,以后还可能增加、合并或删除,它是企业过程的关联图,而不是子系统的划分图。
支持资源识别企业过程,其方法类似于产品和服务。我们由资源的生命周期出发夹看企业过程,一般来说企业资源包括资金、人事、材料和设备等。
同样要对以上识别出的过程进行合并、补充、删除和修改等。
识别企业过程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叫做“通用模型法”。它首先引用一个较粗的、较通用的模型。
这个模型不断扩展,以适应特殊企业的需要。例如,“需求”可以扩展成“商品化”和“销售”;“供应”可以扩展成“产品开发”和“制造”等。这里“供应”是联系于生产产品和得到资源的过程,其外部接口是供应商或卖主;“需求”联系于使产品或服务生效的过程,其外部接口是顾客;“要求”包括定义和确定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行政管理”联系于人事、资源和设备管理,而“经营管理”和其他四方面有紧密的联系,对其他四方面进行计划、控制和测量。如果说以前我们所讲的识别过程的方法是由微观到宏观的综合,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由宏观到微观的分解。在用这种方法时往往参考一些典型的案例,各种类型的企业,同类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寻找过程时作参考。
对于最后已确定的过程应写出简单的过程说明,以描述它们的职能。例如采购过程,以最好的价格及时地得到材料、机器和特殊质量的供应。包括:
(1)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找到评价材料,选择有合适价格的材料、机器、设备、包装和运输服务等。
(2)订货的安排和实现。对已选中的供应商品进行合适的采购订货,达到生产计划指定的(经理批准的)数量。
(3)接收和检验。接收(或拒收)采购的材料、机器、供应品,检验其数量和质量,并加以记录登账。
识别过程是BSP方法成功的关键,应予以高度重视。识别过程的输出应有以下文件:
(1)一个过程组及过程表;
(2)每一过程的简单说明;
(3)一个关键过程的表,即识别满足目标的关键过程;
(4)产品/服务过程的流程图;
(5)系统组成员能很好地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是如何管理和控制的。至此识别过程才能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