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文学发展对生活发展的依赖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题材的变迁
文学题材最直接地体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它的变迁也最直接地体现文学与生活的同步发展。文学题材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变化而发展,进而随着人们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发展。在早期人类文学活动中,文学表现对象主要是动物,因为实践对象是动物:到了奴隶社会晚期,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发生变化,变为对植物的关注,因为此时人们已经进人农耕时期。不仅原始时期,以后每当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往往就是文学题材大变化的时期,宋代文学中的人物与唐代小说就有很大区别,唐代人物主要是知识分子,宋代逐渐转移到市民身上。五四新文学的表现对象是小人物、知识分子,五六十年代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近30年的“新时期”文学“人物下移”,又开始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二)文学主题的演化
文学作品的主题集中体现着作家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它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进而随着作家对人生的审美体验的深化而不断演化;我们从“崔张恋爱”同一题材的作品的主题演化,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通过作家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最初在唐代,《莺莺传》的主题还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教化故事,到了宋代的《太平广记》中,结局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元代王实甫笔下就成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歌颂。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在变化,文学的主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三)文学体裁的更迭
原始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表达的是群体的共同情感,其体裁以神话传说为主;古代社会(这里主要指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的文学是一种个人创作的案头文学,表达的是个体的内心情感,其体裁以诗词文赋为主:近代社会(主要指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的文学是一种代言体的脚本文学(小说原本也是“话本”), 在演义他人生活的过程中间接传达作家的审美体验,其体裁以戏剧小说为主。
(四)文学语言的嬗变
语言是人类实践与交往的产物,也随着人类实践与交往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生活语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语言的发展。例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和白话诗歌运动,是当时人们迫切需要打破封建束缚、进行现代化改革的革命要求的反映。
文学语言的嬗变还受到文学自身发展(主要是文学内容的发展)的推动以及文学传播手段发展的影响。如近些年兴起的网络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