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ISO 9000对质量管理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可以理解为: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审核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1.质量管理的几种理解
朱兰对质量管理的基本定义:质量就是适用性的管理,市场化的管理。
费根堡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2.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
质最管理起源很早,从历史上有了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来,就有了质量管理的实践,自是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代的事,仅仅只有八九十年的历史。质量管理的概念也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Qualiy Inspection, QD)。
20世纪前,产品质最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新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地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把质量检验从生产工序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负责检验产品,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末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这一阶段,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验三个方面有了初步的协调和配合,除了运用技术手段检验,还采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以预防废品发展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otal Qualit Management, TQM)。
美国费根鲍姆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忠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最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最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性重产品的耐用性、可辙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最向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 突出井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撒企业金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最以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个越来越激烈,全面质最竹理成时产生。
(4)社会质最管理和全球质最管理阶段。
产品和服务的质址越来越具有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性质;社会质最监督系统和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相应的国际性质凝管琊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质最标准将进一步增加和完善,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将出现;质最文化高度发展,代表更高水平的全面质最管理;质最控制与抽样理论将沿着多样化、小样本化、模糊化、柔性化等方向持续深人发展;质最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