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成考函授《现代企业管理》学习课程—质量改进的理论

院校:青岛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2-23 13:25:46


    质量改进的理论

    这里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是质最控侧与质址改进的本质对比,第二是质量改进的典型管理策略。

    1.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对比

    质最控制的目的是维持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控制系统的偶发性缺陷;而质量改进则是对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进行“突破性"的变革,使其在更高的目标水平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质量控制是日常进行的工作,可以纳人“操作规程”中加以贯彻执行。质量改进则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达列既定目标之后,该项工作就完成了,通常它不能纳入“操作规程”,只能纳入“质量计划”中加以贯彻执行。

    2.质量改进的策略

    目前世界各国均重视质最改进的实施策略,方法各不相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Hayes教授将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递增型”策略;另一种称为“跳跃型”策略。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改进阶段的划分以及改进的目标效益值的确定两个方面有所不同。

    递增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改进步伐小,改进频繁。这种策略认为,最重要的是每天每月都要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即使改进的步子很微小,但可以保证无止境地改进,递增型质量改进,将质量改进列人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去,保证改进工作不间断地进行。它的优点是,由于改进的目标不高,课题不受限制,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缺点是,缺乏计划性,力量分散,所以不适用重大的质量改进项目。

    跳跃型质址改进的特点是:两次质量改进的时间间隔较长,改进的目标值较高,而且每 次改进均须投入较大的力量。这种策略认为,当客观要求需要进行质量改进时,公司或企业的领导者就要做出重要的决定,集中最佳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该策略的优点是能够迈出相当大的步子,成效较大,其缺点是,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难以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的观念。

    质量改进的项目是广泛的,改进的目标值的要求相差又是悬殊的,所以很难对上述两种策略进行绝对的评价。企业要在全体人员中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使质量改进具有持久的群众性,可采取递增式策略。而对于某些具有竞争性的重大质量项目,可采取跳跃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