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根据上面对边际收益递减的分析,可知产量并不是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而一直增加的。那么,可变要素应该如何投人才能让产最达到最大呢? 在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人时,我们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最和边际产量的关系,把可变要素投人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平均产最递增、平均产最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人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其特点是:TP保持递增趋势,AP由零增至最高点,MP>0,并且MP>AP。在此阶段,总产量和平均产最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碱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人最,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人最,增加劳动不仅可以增加总产量,还可以提高平均产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其特点是:TP 保持递增趋势,AP下降,AP>MP,MP>0。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最都处于递碱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其特点是:TP从最高点开始递减,AP一直保持递减趋势,MP<0,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增加劳动反而会使总产量减少。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人量,而是会破少劳动投人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人的合理区城。但在这一区城中,生产者究竟应投入多少可变要素,还必须结合成本,产品价格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才能确定。
生产三阶段的划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企业通常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此时可变生产要素投人最过少,固定生产要素不得不大量闲置。因此,企业必须继续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人,使总产量不断上升。企业更不会选择第三阶段生产,因为此时因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过多,造成边际产量为负和总产量下降,企业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中的某一点生产。此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虽然会使总产量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经非常缓慢。如果企业对成本不 太介意,只希望获得最大产量,那么它将选择MP为0时的点所对应的可变要素投人量。如果企业对产量不介意,只希望单位产量的成本最小,则可选择平均产量最高点进行投人。因为此时平均产量最大(AP=TPIL),也就意味着可变成本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