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来说,通货膨胀(nlatin)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从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四点:一是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指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水平全面的上涨,即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上涨,而非具体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或部分地区价格水平的上涨;三是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涨,而非偶然、短期的价格上涨;四是看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但起因是货币供给过多,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应属于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商品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一般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即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
1.消费者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ce nex,CPI),在我国一般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该指标是用来度量一组有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了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利用该指标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能响程度,例如,在2013年我国CPI上升2.6%6,则表示我国城乡居民2013年的生活成本比2012年平均上升2.6%,或者说我国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买力水平下降了2.53%,如果2012年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2013就只能买到97.47元的消费品和服务(按2012年的价格水平衡量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值)。所以,CPI最能衡量居民所拥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水平的变化,是与居民个人生活最为密切的物价指数。
CPI有同比价格指数和环比价格指数之分。同比价格指数就是为别除季节性因素,本年某月(季)与上年同月(季)对比的价格指数。例如,某地2012年1月份与上年同月比,CPI为104.5,即说明与2011年1月份相比较,2012年1月份CPI是上涨的,涨幅为4.5%。环比价格指数指在一个价格指数数列中,每个指数都以计算期的前期为基期(对比期)而计算的价格指数。其特点是基期随计算期的变动而有规律的变动。编制环比价格指数的目的在于观察物价的逐期变动趋势和程度。常用的月环比价格指数,就是以上月价格水平为10的价格指数。月度环比指数反映了一个较短时期内(一个月)的价格变动,由于时间较短,老百姓印象更深刻.感受更强烈。但环比价格指数受季节、气候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例如,8月份猪肉每千克20元,9月份为22元,那么9月份猪肉价格的月环比指数为110,即上涨了10%;如果8月份猪肉每千克价格为20元,9月份为16元,则9月份猪肉价格的月环比指数为80,即下降了20%。
全国C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发布内容包括CPI总指数、城市CPI农村CPI、八个大类类别指数的环比、同比数据。
2.生产者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 PrieIndex, PD,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某个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生产者物价指数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两部分组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人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全国P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发布内容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各主要类别指数的环比、同比数据。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tor)所选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