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成考函授《经济学基础》学习课程—汇率理论

院校:济南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05 10:30:09


    汇率理论

    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者对外国货币的素取权,如在外国的存款和外国的支付承诺等。

    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它是由于国际结算中本币与外币折合兑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现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以两国货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量为依据。汇率是国际间汇兑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国际间经济往来的必要前提,汇率的变动对各国国内经济与国际间经济关系都有重大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货币只能在本国流通,所以,在国际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中,必须用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利用汇率,各国间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可以进行比较,从而使国际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得以实现。国际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要求建立各国货币相互兑换制度。在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实行过多种汇率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大类。

    (一)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固定汇率制度起源于金本位制时代,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含金量是决定其汇率的基础、因而汇率的变化幅度小而相对固定。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各国为了确定其纸币的价值最,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来规定每一单位纸币含金量,然后再根据各国纸币含金量的对比来确定汇率。由各国纸币含金量的对比所得出的汇率是中心汇率,即黄金平价。市场汇率只能在规定的幅度内围绕黄金平价上下波动。

    (二)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两种,前者指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汇率的措施,听任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后者指政府采取定程度干预汇率的措施,以便使市场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的力向浮动。

    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定汇率制度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美元危机的爆发和美元信用的不断下降,自1973年3月以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与美元服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成100单位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付出报价。

    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成100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收进报价。现在的外汇市场一般用直接标价法,我国所用的也是直接标价法。伦敦外汇市场与纽约外汇市场用间接标价法。

    在外汇买卖时,银行类出外汇的价格叫银行卖价,银行买进外汇的价格叫银行买价,卖价高于买价,两者的差额一般为1%至5%o。